储水式电热水器作为家庭常见的热水供应设备,其内部构造直接影响使用安全与维护周期。整机由内胆、加热系统、温控装置、防腐组件及外壳五大部分构成,各部件协同工作实现储水加热功能。
内胆作为核心容器,多采用搪瓷钢板或304不锈钢材质。搪瓷内胆通过高温烧结形成玻璃质保护层,能有效隔绝水与金属接触,但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釉面裂纹。不锈钢内胆虽耐腐蚀性强,但焊缝处易受水质影响产生晶间腐蚀。部分高端机型采用双层焊接工艺,在夹层填充镁合金粉末以增强防腐效果。
加热系统包含主副两组电热管,呈上下分布。主加热管功率通常在1500-3000W之间,采用镍铬合金螺旋结构,表面覆盖镁粉绝缘层。双管交替工作设计可避免局部过热,当水温低于设定值5℃时自动启动。需注意长期使用后加热管表面会沉积水垢,导致热效率下降17%-23%。
温控装置由机械式双金属片与电子传感器双重控制。机械温控器通过金属片形变切断电路,反应温度误差约±3℃。电子传感器则通过NTC热敏电阻实时监测,配合微处理器可将温差控制在±1℃内。部分机型配备防干烧保护模块,当检测到内胆水位低于警戒线时会强制断电。
防腐组件中最关键的是镁阳极棒,其消耗速度与水质硬度直接相关。镁棒通过牺牲阳极原理保护内胆,每消耗1克镁可减少100克铁锈产生。建议每2年检查更换,若水质偏硬(TDS值>300mg/L)需缩短至1年更换。安全阀作为压力保护装置,当内胆压力超过0.7MPa时会自动泄压,日常需定期测试阀门灵活性。
外壳采用ABS工程塑料或镀锌钢板,内部填充聚氨酯发泡保温层。优质保温层密度需达到38-42kg/m³,24小时温降不超过8℃。检修时需注意密封圈老化问题,特别是进出水管接口处的硅胶密封圈,长期高温环境下易硬化开裂,建议每5年整体更换密封组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