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事家电售后维修这些年,最常被街坊邻居问的就是\\"你们这行挺轻松吧,不就是拧拧螺丝换换零件?\\"每次听到这种话,我都忍不住苦笑。去年三伏天给客户修空调外机,在38度高温的阳台上连续作业两小时,下来时工作服能拧出半盆汗,这种滋味没亲身体验过的人很难理解。
维修师傅的工作强度远超常人想象。除了要扛着几十斤的工具箱爬楼梯,遇到冰箱、洗衣机这些大件家电时,往往需要单人完成拆解搬运。去年冬天处理一台卡在楼道里的双开门冰箱,我和同事硬是用了三小时才挪到维修点,期间还要小心别刮花客户的大理石墙面。更别说那些需要高空作业的空调安装,腰间系着安全绳在十几层楼外悬空操作,既要保证安装质量又得注意人身安全。
技术更新带来的压力更让人头疼。现在智能家电层出不穷,上周刚遇到台带AI算法的蒸烤箱,故障代码显示E7却查遍手册都没对应说明。最后是通过厂商内部技术群才得知是湿度传感器异常,这种新型号连电路图都还没更新到维修系统里。每个季度至少要参加三次技术培训,光今年就考了变频空调、智能门锁、激光投影电视三个专项认证,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新机型的关键参数。
客户沟通才是真正的隐形消耗。有急着做晚饭要求半小时修好燃气灶的主妇,有怀疑我们故意报高价的退休工程师,还有把十年老冰箱当古董舍不得换的独居老人。记得有次给独居阿姨修微波炉,其实换个磁控管就能解决,但老人家坚持要守着维修过程,三个小时里把子女不常回家的情况说了八遍。这种时候既要做技术活,还得当心理疏导员。
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维修包里的工具重量和老师傅的腰肌劳损程度成正比。我认识的老师傅十个有七个戴着护腰,维修车里常备膏药和止痛喷雾。去年行业调查显示,62%的维修工患有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,这个数字在空调安装工群体中更是高达79%。可就是这样,接到紧急报修电话时,还是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。
不过话说回来,看见客户家电重新运转时的笑脸,听到那声真诚的\\"师傅辛苦了\\",又会觉得这些辛苦都值了。就像上周修好那台陪伴客户十年的老洗衣机时,大姐非要把女儿结婚的喜糖塞给我,说这洗衣机洗过孩子从小到大的衣服,这份情谊不是简单换个新机能替代的。或许这就是维修行业特有的温度,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。